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科研,推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培育建设,经研究决定,启动徐州医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建设申报工作,现将有关申报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贯彻落实《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和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相关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研究导向,高点谋划、高端起步、高质发展,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学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思想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实验室应着眼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前瞻性、综合性、复杂性问题,充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 术手段,赋能数字化新质生产力,推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深度合作及与医理工管学科的交叉融合,培育和催生新的学科和学术增长点,引领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转型,产出重大成果,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水平,建成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教学科研咨政并重的高质量创新平台。实验室培育建设坚持重大需求引领、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范式革新的原则,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
三、建设目标
(一)政治方向、价值取向、研究导向正确,师德师风和学术生态良好,学术风气端正,无不良记录。
(二)依托学院具有较强的哲学社会科学实力。具有较为完备的实验室内部建设管理规章,在交叉融合、科研改革创新等方面成效明显。
(三)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基础,至少涵盖2个(含)以上一级学科,其中主要依托学科须为哲学社会科学类学科。其余依托学科中应有自然科学类学科。
(四)应为相对独立、运行规范的实体研究机构。实验室管理制度健全、内部运行有序,具有专职管理人员,拥有相对独立的人财物使用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充分发挥作用。未来发展规划清晰,成效可预期、可检测。
(五)具备解决重大问题的科研实力、鲜明的研究特色、明确的主攻方向和创新的研究方法,在相关学科领域有扎实的研究基础。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已取得体现学科交叉融合、认可度高的重要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成果转化渠道畅通,服务成效显著。
(六)具有满足研究需求、长期积累、来源渠道稳定的数据资源,数据管理安全可控,无知识产权争议,符合有关系统安全等级备案要求。能够自主设计开发建设相关数据库和应用软件,数据分析、处理和研究能力较强。
(七)具有稳定的、结构合理、学科交叉、梯队衔接的高水平复合型科研队伍,专兼职研究人员不少于15人。
(八)具有开放性和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能有效协同和集聚校内不同学科、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社会资源,开展联合建设或联合攻关。具备社会服务条件,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国际交流方面有较好基础。
四、建设方式
学校根据实验室发展规划和布局,结合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现状,采取先行先试、有序推进的方式开展实验室培育建设,首批遴选1-2个实验室。实验室培育每轮建设周期5年,其中含试运行期1年。试运行期满,学校组织开展验收,验收未通过的,取消立项建设资格;验收通过的,正式挂牌运行。实验室建设实行定期考核,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在建设期内,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五、工作要求
(一)各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和《徐州医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附件1)自愿申请,所依托的学院要切实承担具体负责单位审核责任,把好政治方向关和学术质量关,确保申报材料真实性。申报机构应具备实验室性质,杜绝临时拼凑。
(二)申报机构填写《徐州医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建设任务书》(以下简称《任务书》,附件2),于2025年6月12日前将签字盖章的纸质《任务书》2份送至社会科学处,电子版同步发送至邮箱xzhmuskc@126.com,逾期不予受理。
联系人:郑鸣飞
办公电话:83262585
办公地点:主校区行政楼431室
社会科学处
2025年5月21日